文/董小玉 何林芮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电影中,熟悉的北京广播电视大楼,上海东方明珠等地标建筑都“凐灭”在零下八十九度的冰雪末日中。带着地球流浪的中式科幻大片,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时隔四年,导演郭帆带着续作《流浪地球2》来了,在继承前作长处的基础上,这次在特效场面、多线叙事、演员表演上都带来全方位升级,在豆瓣斩获本次春节档最高分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分8.2分。《流浪地球2》的成功绝非偶然,虽然有第一部的铺垫,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影片内涵打动观众。西南大学师生就影片内涵展开对话。
【资料图】
拥有人类的文明才有意义
研究生何林芮:人类有着制造复杂密码相互提防的猜忌,也有着照顾他人股骨愈合的团结。移山计划让人类的未来有了方向,科技让数字的永恒生命成为了可能。我们要活在电缆屏幕让意识永恒,还是心怀蓝天让躯体等到鲜花挂满枝头的瞬间。请问,您如何看待数字生命与人生意义的关系?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正是时空的无尽,让我们开始审视自身的渺小,开始思考这平凡而转瞬即逝的一生。科幻不光是科学面对浩瀚宇宙的畅想,它最终还是要回到对人类的情感和人性的探讨。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人类足够勇敢有好奇心,就能开拓宇宙,冲出太阳系;但若一味沉浸在消费和资本的温柔乡里,虚拟世界的魔力就会让人类沦陷,我们会陷在游戏、短视频和原宇宙里,望不见太空。在浩瀚无穷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小白点,但这个小白点却是人类的一切,生命给宇宙带来了生机活力。有了人类生命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的意义远远大于人类文明,因为人类文明仅从人的角度出发和考量,赞叹高等智慧创造的传奇,而世人更惊叹宇宙之广袤无垠,孕育了自然和世间万物的奇迹。
影片中图恒宇与刘培强之间的牵绊,似乎在寓示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既能代表科学家,也能代表芸芸众生。图恒宇的非理性选择更加证明了拯救人类的答案——爱。唯爱可以超越一切理智与现实,甚至可以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正如刘培强的两次关门,将个人情感当作任务一样,在与图恒宇相互关联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通过人类最终的选择实现全新的生存希望。“流浪地球”“数字生命”相互关联的意义,则是将宇宙的价值观重新赋予新的力量。数字生命的背后,则是人类关于生与死的定义,我们未曾放弃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再漫长的黑夜也抵不住轻盈而自由的心,万物皆有裂痕,那便是光进来的地方,向着明亮那方,穿梭于微隙之间。
科幻大片中的中式浪漫
研究生何林芮:《流浪地球2》恪守了续集的“本分”,全片延续了第一部的世界观设定框架。依然是面对太阳毁灭的危机,需要让地球挣脱月球和太阳系的约束,流浪到另外更合适的星系和位置。在此基础上,该片完成了从场景、科幻、特效、故事、主题的全面升级。呈现出来的浪漫情怀和人文美学也动人心魄。请问您如何理解影片中体现的“中式浪漫”?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流浪地球2》里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是自然宇宙中的生死考验,以及人工智能的自我觉醒。我们的计划是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宏伟蓝图。从无数个地球国家的画面切换,东京、伦敦预备队的出现,各国航天组五十岁以上前辈的献身,到重复着的“我一直在”,以及李雪健老师坚定地说出“没有人的文明,没有意义”。这就是一种“世界大同”的文化视野和大国气度。
我们没有讲述宇宙灾难下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没有凸显个人英雄主义。我们有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理解各国特色的广阔胸襟,以及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视野和情怀。《斑羚飞渡》中牺牲老弱的斑羚为年轻的斑羚做飞渡跳板,以此保证种族的延续。这样看来,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也保留着相似的本能,哪怕自我牺牲,也要无条件地保护着代表未来与希望的新生力量。地月推进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在与赛博化计划的博弈中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拥有人类的文明才有意义,这句话便是对科幻片中“中式浪漫”的最好注解。
带上地球去流浪这个创意背后的乡土情结和对未来永不放弃的执着希望,是成为能够挣脱现实引力的发动机。厚重现实引力与未来科技想象间的强大张力让这部科幻电影有着“厚重而空灵”的震撼与美感。
江河湖海或许封为坚冰,一轮皓月或许将遁入记忆,或许“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张若虚对自然环境的不完全归纳,但“人生代代无穷已”,则是希望,是人类行至如今传承沉淀的价值理性。
来源:新华社
关键词: 流浪地球2